阅读历史 |

柒 心上香(7 / 20)

加入书签

“支持啊。诸位所为正是造福于民的善事,我为何不支持?”

“……”

“……”

“常娘子还有什么事吗?”应传安理了理衣袖站起来,冲她笑道,“无事便送客了。”

“等等!”常炽连忙拽住她,“知县不…不表示一下吗?”

见她举动,立在堂中的带刀皂隶顿时拔刀出鞘,应传安摆摆手示意收起来,对她茫然道,“表示什么?”

“县卒啊!!难不成要我们空手去打?”

“要调县卒可去寻李巡检调动。常娘子,请。”

“……”

应传安把自己的衣角从她手中抽出来,“常娘子该对郧阳熟得很,便不送行了。”

她点了点立在一边的律钟,利落闪去后堂,传道,“我需寻县丞一叙。”

谈到深夜,应传安终于理清山匪一事。

七年前晋王之乱时,叛军袭经郧阳,通过与当地士族豪商协商,并未通过郧阳城,而是绕道攻了邻城。

叛军于漫川关被镇平,晋王之乱结束后,流民四窜,郧阳的北容山上便也汇了一帮匪寇,专拦商队的道。大商行的不敢拦,净挑些小本生意下手,靠打家劫舍掳掠物资,竟苟活至今。

应传安遣人送了老县丞归去,开始整理郧阳相关事宜。

郧阳是个繁华的地方,虽然说比不上东西都,但世家盘聚,豪商横行,七七八八的势力不少,烂摊子半点没缺。

这匪患能存在个五六年未被清荡,真说不准背后有什么说不得的东西呢。光凭常炽那群小孩和郧阳估计解决不了。

她摊开一卷新帛,疾写奏报置在一边,次日便转送御史台。

**

夜静未静。

“…认真的?”

应传安无声骂了一句,一把掀了薄衾,拎了盏灯推开房门走到院中,和翻墙进来的三四人面面相觑,一瞬间与贺显无比共情。

“救命!!……啊原来是应知县,失敬。”

“常娘子夜半光临,有何贵干。嗯…让我猜猜。”应传安转了转灯柄,微光颤动,神色照不明,“来借县令印章?”

“呃……”常炽思考一下,移开眼睛,“正是。”

“我操。”真敢认啊。

“什么?”常炽茫然看回去,应传安已经神色如常。

“常娘子搁这演《佛手橘》呢,”她笑容不减,“借印章去批调衙役?勇气可嘉啊。”

“应知县过奖,过奖。”

“来人。”应传安抬手,院中顿时起银白刀光,她温声道,“将这几个私闯后堂的歹人拿下,即刻押到前堂候审。”

今夜的郧阳分外热闹。

府尹门口大小火把高擎,烛灯通转,街坊都披了件外袍就出来看热闹,由暖溶的火光向内,一片刀光肃寂。

应传安没让人驱赶聚在门口看热闹的百姓,任他们探头张望,自己老神在在地吹凉手中新烫的茶。

“知县。”来人通传禀道,“孟氏使者求见,余氏商行管事求见,周家家主求见,柏家长公子求见。”

“都请进来。”

应传安起身,在一边因长辈前来而垂头瑟缩的崽子边上遛了一圈,一言不发落了座。

“见过应知县。”谒者入,七七八八地拜过。

“诸位坐。”她抬手示意。

侍女引座,甫一坐定,一月白衣衫的公子便道,“还请知县闭了府门。”

“郧阳孟氏二公子。”应传安看都没看他,却兀自报了他家的睥睨之态从何而来,又是怎敢在门,他是天生该做那些事的人,这是还未发生的既定事实。

应传安来不及多品味这直觉后的含义,匆匆错开视线闷头向远处走,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,所有人都不相信真的将有乱世到来。她不想看到他,只想避得远远的,离他带来的波涛汹涌的预感远远的。她厌倦了猜测和惴惴不安,这些只存在于笔下嘴上的细若游丝的呓语,比真正的灾难还要折磨人。

“前面有一家书肆。”陈禁戚道。

“嗯。”她心不在焉。

“门前排队的人都挤都街上了。知县不去关心关心?”

“……”

二人走到店前才听清那乌泱泱的人群都在叫嚷什么。他们群情激奋,振臂高呼,再理一理,能发现最中心有一个男人一直在与店家对峙。

“你家这本书一直都是卖二十文的,怎么偏偏到我们这里就涨价了?”

掌柜的表情非常难看,“公子,您这也是读书人,难道不知道东西要看世道定价?现在朝中盛行这辩法文风,学子间供不应求啊。”

“前些日子盛行《三行议律》,你们涨价,现在变成这本,你们还是涨价!一群投机取巧的逐利之辈……”

“公子你这说的,我们商贾之流不逐利那做什么生意。再说,我们就差亏本了,公子是不知道,最近漕运停了,几个商行都缺货,自然样样东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