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489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四万啊,那可是整整四万!

大姐的教师工资是五十四块,二姐的大学补贴是三十六块。一年加起来才一千零八十,不吃不喝得三十七年才能凑够呐!

而他们的爸爸眼睛都不眨,就去银行把钱打给人家啦!三人那一刻,觉得不仅不认识钱,还有点不认识他们爸爸。

房子完成过户,秋东只把持了大方向,具体细节撒手让孩子们自己看着办。

秋东的意思是,房间得安装供热管道,自个儿架锅炉,到了冬天,自家拉煤烧暖气。也不用家里人动手,附近雇人干都行。

全部电线得拉新的,那东西一旦出意外,就人命关天。

再有,专门隔出一间屋子用来洗澡,洗漱,这屋子要通风好,要采光好,要干湿分离,还得坐北朝南冬天能晒到太阳,屋里暖气好。

厨房单独劈出来,柴房一间,冬天装煤炭用。

如今,全家都是读书人呢,再给隔一间书房出来。

另外就是生活用水,胡同目前还没有接自来水,好的是院子里有一口水井,不用去胡同口挑水,弄个简单的汲水器就很方便。

人生中第一回有自己的房间,几个孩子怎能不激动?当然得用心收拾啦。

晨阳推荐了她学建筑的学长,专门按照四叔的要求进行改装。

前任房主留下的老家具,该翻新的翻新,该换的换,屋顶漏雨的地方修修补补,来阳带人干的很起劲儿。

院子里有个小花园,原本被老太太改成了菜园子,进入冬天,老人家没什么心思打理,乱糟糟的。开阳带着继阳拔了上头的杂草,不知从哪儿弄来一车肥土盖在上头。

俊阳找人在上头用木头订了个架子,搭上塑料膜,就像模像样出来一小暖棚。也不知她从哪儿寻摸来的花,不讲究品种,四季海棠,三色堇,腊梅,全都摆进去,瞧着竟也生机盎然。

丹阳远在部队,听闻消息,特意找熟人打了四架床,老手艺,床结实耐用,搬进去铺上新褥子,又软又暖和,来阳当场在上头打了几个滚儿。

三婶儿找人给侄女一人打了台梳妆镜,顺道儿把如今大姑娘们喜欢的雪花膏啊,鹅蛋粉呀,眉笔口红,全都给备上。

二婶从国外寄来了时下最流行的厨卫用具,电饭锅,电热水壶,电冰箱,电炒锅,这些东西在国内一票难求,可因着二婶工作的关系,买起来倒也方便。

哦,二婶还给添了一台电视机,洗衣机,每人屋里一座台灯,顺道儿一人赠送一张电热毯。

全是新鲜玩意儿,除了特别费电,没有其他毛病,单住进去的第一个月,家里电费已经超过了开阳和继阳工资的总和。

话说回当下,秋东给几个孩子的衣柜里,从春到冬,从里到外,塞满了衣裳。就连帽子围巾袜子腰带,都添了好些样式,在开阳看来,往后十年不买衣裳都行。

让职业经理人在南方找人加工的窗帘终于运回京,找师傅安装上,大功告成!

赶在年跟前儿,秋东把停薪留职手续办好,筒子楼的房子交还给厂里,带着孩子们搬离那间充满回忆的房屋。

开阳几个离开的可高兴了,没丁点儿伤感,甚至很不理解爸爸忽如其来的沉默。

用来阳的话说:

“住家属院有啥好?不顶吃不顶穿,咱家放个屁对门儿都要问一句是不是韭菜吃多了,一家人在屋里脚打后脑勺,姐姐从来不敢邀请同学上家里玩儿。

虽然出门全是老熟人,可都年纪不小,该接班的接班,该上学的上学,谁还能天天和熟人腻在一起呀?”

要真说住的舒服,当然是四合院啦!

暖屋酒就摆在腊月二十八。

这天一早,秋东起床时,屋里就已经暖洋洋的,雇来专门烧暖气的大伯做事儿讲究,这边的锅炉二十四小时没熄过,夜里穿秋衣秋裤下床都不冷。

说真的,自打昨日搬到这里,昨夜可是秋东这小半年睡的最舒服的一晚上了。

从前那筒子楼,隔音差的没法儿说,夜里闺女翻身,儿子说梦话,他都听的一清二楚。

从洗漱间出来,站在廊下,白茫茫一片,雪,悄然无声下了一整夜,刚停。

继阳已经戴着棉手套在院子里铲雪了,还能听见来阳在胡同里的吆喝声:

“哎哟我说大娘,咱两家就住隔壁,这点雪放着我顺道儿就铲了,您快回去歇着吧,多大点事儿呀,真不值当!”

继阳见爸爸出来,扶着铁锨直起身歇口气儿,说话间,白雾从红围脖里往外冒:

“爸,我姐出门前用电热水壶烧了水,您先泡杯茶醒醒神,我姐回来咱们就吃早饭!”

秋东心道,可真是我的贴心好闺女,都觉得电热水壶方便又快捷,可你们爸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还真不稀罕那玩意儿。

知道围炉煮茶吗?

讲究的是一个意境!

红泥小火炉他早就准备好了,待会儿就拿出来给没见识的孩子们开开眼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